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盐亭站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
作者: 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更新时间: 2007-05-18

 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

1)重点学科方向

       以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和水土保持学为主要依托学科方向,水文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为补充和交叉,研究自然过程与人为活动交互作用下的土壤质量演变、坡地土壤--植物相互作用机理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传输、调控的关系,揭示坡地土壤质量、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村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为构建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坡地生态农业体系,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未来山地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2)主要研究领域

       面向长江上游坡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水环境安全保障等重大需求,针对坡面水--植物界面过程、土壤质量保育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演变的关键科学问题,盐亭站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以下六个方面:

    坡地土壤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研究长江上游山地土壤资源生产力及其变化过程,揭示高强度人为活动与全球变化影响下山地土壤资源的演变和时空分异规律,准确监测和预测紫色土资源演化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出不同类型坡地土壤资源的优化利用模式,防治土壤退化,实现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

   坡地土壤-水分-植物界面过程

  研究不稳定坡地土壤与水分(径流)、植物(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和作用机理。揭示坡地土壤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阐明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模拟预测坡面土壤--植物界面过程。

   紫色土养分过程、效应与调控

  研究主要生源要素(CNP)在紫色土的迁移、转化与平衡的过程、机理,查明CNP迁移转化的作物与环境效应,揭示土壤-植物-肥料-环境四者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通过农艺措施和生物学途径,实现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土壤集约化利用条件下施肥对环境的污染。

   水土保持与高效生态农业

  研究坡地土壤侵蚀过程与控制机制,建立高效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坡地生态农业与环境、生态协调的理论与技术,建立适度经营的小流域高效农林复合生态农业系统。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研究长江上游土壤重金属、农药和其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其污染过程与机制,揭示主要污染物对农田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受污染土壤环境的物理化学控制和植物学、微生物修复原理和技术及其评估管理系统。

坡面过程的模拟与预测

    研究地块、集水区、小流域和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径流、泥沙和生源要素迁移、蓄存、转化和输移过程,查明影响因素和关键驱动机制,建立坡面物质迁移的参数集,构建水文、土壤侵蚀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经过嵌套与耦合,建立坡面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的耦合模型,模拟预测坡面土壤--植物界面过程。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ga@cern.ac.cn TEL:028-8523586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